“心里踏实了,脑子不乱了,晚上有困意了,睡得好心情也好了!”近日,66岁的张先生(化名)在安医大四附院睡眠障碍科完成两次治疗后,终于摆脱了困扰他5年的失眠与抑郁,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这一改变,源于睡眠障碍科与疼痛科联合开展的“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SGB)”技术——该技术为长期受顽固性失眠困扰、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治疗路径。
五年受困:吃药难眠,夜间多梦易醒
据张先生介绍,他被失眠和抑郁问题折磨已有5年之久。这5年来,他每天都按时服用安眠药和抗抑郁药,但睡眠质量始终没有改善:不仅难以入睡,即便睡着也会频繁做梦、轻易醒来,白天精神萎靡,情绪也愈发低落。
一次偶然的机会,张先生从朋友口中得知安医大四附院睡眠障碍科可通过神经阻滞技术治疗失眠。尽管心里充满怀疑,但在长期受失眠困扰的情况下,他还是决定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前来就诊。
创新治疗:两次阻滞+认知干预,药量减半睡够6小时
安医大四附院睡眠障碍科主治医师厉雪艳在详细了解张先生的病情后,结合其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与疼痛科副主任王炎团队讨论,为他制定了“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睡眠认知行为治疗(CBT-I)”的联合治疗方案。
“星状神经节阻滞并非新技术,但通过超声引导,能让药物更精准地作用于目标区域,提升安全性和疗效。”睡眠障碍科副主任夏兰解释道。治疗中,医生将局部麻醉药物注入张先生星状神经节周围组织,阻断交感神经的异常传导;同时配合睡眠认知行为治疗,帮助他调整睡眠习惯和认知模式。
令人惊喜的是,仅经过2次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张先生的睡眠状况便有了明显改善:每晚能安稳入睡6-7小时,夜间觉醒次数大幅减少;原本服用的安眠药和抗抑郁药剂量减半,情绪也逐渐好转,不再像以前那样焦虑、烦躁。
临床提示:适用于顽固性失眠,需专业评估
据了解,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并非适用于所有失眠患者,其更适合顽固性慢性失眠患者,尤其是那些长期依赖药物但疗效不佳、不耐受药物副作用,或伴随明显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如睡前心悸、思维活跃)、轻中度抑郁焦虑的患者。
目前,安医大四附院睡眠障碍科与疼痛科已通过该技术帮助多名顽固性失眠患者改善睡眠。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未来将为更多受失眠困扰的患者带来“睡个好觉”的希望。(夏兰)
涨8配资-配资网上开户-股票配资杠杆-股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