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Asher
责任编辑/Lucas
不久前,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做好2025年“1+3”培养实验工作的通知。值得注意的是,有好几所具有国际部的公立学校也加入了1+3项目,并开始招收选择国际升学方向的初三学生。而部分民办国际化学校也早已开设1+3项目,帮助学生进行初高中课程衔接。
在目前国际化学校面对巨大招生压力的大背景下,1+3项目能否作为一剂“强心针”,帮助学校突破招生困境?这又是否将演变为国际化学校发展新趋势?
1+3项目中的公立国际部
所谓1+3项目,全称是“1+3”培养实验项目,是北京市教委于2016年推出的一项教育改革举措。该项目允许提前进入实验的初二年级优秀学生,自初三年级第一学期起在实验学校就读,学籍转入实验学校,按规定参加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中考),合格后升入实验学校高中,完成高中3年的学习,即“1年初中+3年高中”的贯通培养模式。
1+3项目从2016年推出至今,市级实验学校已有6所,而区级实验学校数量更是拓展至113所。
展开剩余88%部分2025年“1+3”培养实验区级实验学校
近年来,在这些学校中出现了公立学校国际部的身影,这些学校以分校或其他校区形式进行1+3项目招生,都为学生提供了高中国际升学的方向选择。如北京中学传媒分校、北大附中朝阳未来学校和北京市第一零一中学温泉校区等。
北京中学1+3项目
北京中学共有传媒分校、外语分校、科技分校3所分校,加入2025年北京市“1+3”培养实验区级实验学校。其中,北京中学传媒分校培养计划120人,具有北京市普通高中升学资格和同一学校连续两年初中学籍的朝阳区初二学生,均可报名参加。学校将结合学生初中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和报名提交的信息,按照1:3的比例,确定面试名单。
图源:北京中学
据悉,北京中学传媒分校与北京中学本部同处一个校区,选择传媒分校1+3项目的学生,可根据个人意愿选择国际升学方向。但申请者必须保证有北京户籍,且有朝阳区连续两年学籍。目前北京中学国际部实行小班制教学,一个班级大约有20名学生。
北大附中朝阳未来学校1+3项目
北大附中朝阳未来学校是北京市首批“1+3”市级实验项目参与学校,在报名条件中,该校在学籍限制上有所放宽,要求学生具有本市普通高中升学资格,且具有北京市城六区(东城、西城、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同一学校连续两年初中学籍即可报名。
北大附中朝阳未来学校2025年的1+3项目计划总招生人数为320人。在培养计划中,学校直接列出了国际升学方向,即未来国际英才方向(出国及小语种方向),并对此方向面试提出了具体要求,如参加过托福、雅思或多邻国考试等,可以出示官方成绩单。
图源:北大附中朝阳未来学校
北京市第一零一中学1+3项目
北京市第一零一中学于去年开设了1+3项目招生,学校核心培养目标定位为:聚焦科学与技术(STEM)方向,培育具有发展潜质的创新型科技后备人才。 面向海淀区所有初中学校招收120名学生。根据网络信息显示,学校同样提供国际升学方向,并且偏好招收有雅思或托福成绩的学生。通过面试的学生学籍将会放在北京市第一零一中学温泉校区,高一时转入北京市第一零一中学本部国际部继续学习。
图源:北京市第一零一中学温泉校区
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
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的“1+3”培养实验项目2025年培养计划人数120人,培养方向包括英语、德语(高起点)、西班牙语(高起点)、法语(高起点)、日语(高起点/零起点)、俄语(高起点/零起点)、韩语(零起点)7个培养方向。学校采用“两参考、一结合”的方式组织面试录取,即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级、参考学生面试成绩、结合学校特色培养方向。
民办国际化学校“1+3”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民办国际化学校也有1+3项目,与上文提到的公立国际部“1+3”培养实验项目不同,民办校多为学校自发设置的“初中+高中”一贯制国际教育体系,在G9年级设立融合课程教学,与高中阶段的国际课程打通,为学生提供更完整、更系统的国际升学路径。
例如,北京市朝阳区人朝分实验学校的1+3项目在招生时无户籍、学籍要求,录取学生可以免中考直升本校高中的国际部。通过笔试、面试以及夏令营的方式来进行招生和筛选。据了解,笔试科目为托福ITP考试、物理和数学科目测试。而面试内容分为压力测试、学生和家长的面试。
北京市朝阳区北外同文外国语学校创立于2014年,是经北京市朝阳区教委批准成立,由北京外国语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举办的全日制学校。学校从建校初期,就为国际升学方向的学生开启了1+3的培养模式。初二的学生通过校内笔试和面试,进入G9年级的预备衔接课程,学生进入G10年级后可以自由选择适合的国际课程体系(A-Level、AP、OSSD 、WACE等)。
此外,还有北京潞河国际教育学园在去年开办了1+3项目,同样没有户籍限制,考试项目也同样分为笔试和面试。笔试内容为英语(托福80分以上和雅思6分以上可免试)、数学和物理。
国际化学校加入1+3项目是大趋势?
目前,“1+3”培养实验项目中的北京公立国际部和开启1+3项目的民办国际化学校数量正在逐渐增加,但是否会演变为更广泛的大趋势,还需从该项目本身的利与弊加以衡量。
提前开启招生
从招生方面看,1+3项目为学校提供了提前一年开启招生的可能,与未参加该项目的公立学校国际部相比,学校可以提前一年,在初二升初三阶段招收成绩优异的学生。并且,部分学校采取跨区招生政策,扩大了学校的招生半径,使得学校可以在更广范围内吸引优质生源。
以北大附中朝阳未来学校为例,在1+3项目报名条件中,只要学生具有本市普通高中升学资格,且具有北京市城六区(东城、西城、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同一学校连续两年初中学籍即可报名。
图源:北大附中朝阳未来学校
对教学与管理机制提出挑战
尽管具有招生方面的优势,为何加入1+3项目的学校数量依旧占比不高?首先,1+3项目本质上是一种更严格的招生机制,选拔标准高、竞争强,对学校招生体系的设计与执行力提出挑战;其次,选择国际升学方向的学生在初三直接进入高中的国际课程体系,意味着学校在教学方面必须提供强有力的过渡支持,否则容易出现适应困难、学业断档等风险。
更为重要的是,1+3项目需要学校提供完善的升学保障方案。以公立校的“1+3”培养实验项目严格的退出机制为例,一旦学生选择退出,将无法参加指标分配批次录取,导致家庭在选择1+3项目时会更加谨慎。
此外,无论是公立国际部还是民办国际化学校,若学生加入1+3项目后无法适应国际升学教育体系,如何安排后续的转轨甚至退学程序?这不仅容易引发信任危机,还可能影响学校声誉与项目可持续性。
“1+3”培养实验项目学生管理规定
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加入1+3项目的公立学校国际部依旧受到很大程度的“热捧”。根据网传的面试情况看,部分公立学校的国际部1+3项目的报名和录取比已达到4:1,这还是建立在本就优秀的学生竞争之中。
总体来看,学校加入1+3项目更像是一种“有条件扩展”的路径,而非短期内的全面普及。在当前政策环境下,资源充足、管理成熟的学校或将率先形成模式标杆;而对其他学校来说,是否启动1+3项目,仍需根据自身定位作出审慎判断。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1+3”项目逐步扩大覆盖面,学校之间的竞争也将更加激烈。公立校将在稳定性、性价比与政策支持层面构建基本盘,而民办校则需凭借灵活机制、特色教学与多样升学路径走出差异化路线。这不仅是国际化学校的竞争形式的转变,也对学校管理者的战略判断力与执行力提出更高要求。
发布于:北京市涨8配资-配资网上开户-股票配资杠杆-股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