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书法名家林立,楷、行、草均已登峰造极,遂令后人加无可加,变亦难变。五代杨凝式虽能破其藩篱,自成一家,惜孤掌难鸣。入宋,废除以书判取士之制,士大夫非天性好书者不习,纵有帝王好书和刻帖为助,亦不抵丧失社会基础后所致颓势,积百年竟无一人能脱略古法而卓然自立,其衰微可知。
图片
张怀瓘《评书药石论》云:“物极则返,阴极则阳,必俟圣人以通其变,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苏轼就是扭转宋代书法乾坤的大贤,其于书法不仅身体力行楷式世人,其艺术思想亦颇新鲜活泼,予人以重要启迪。
图片
一西周风观始,诗传教化长。
传统大文艺观始于西周的采风、观诗之制,其后巩固于《诗经》传习和传承两千余年的 “诗教”,合诗、歌、乐、舞四位一体,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思想观念、道德伦理和教化的文艺功用。《诗经・大序》云:
图片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首揭诗言志之理,谓诗因情而作,言语不足以抒情,则有诗的吟咏嗟叹;诗之未足,则有长歌;歌之未足,则于不知不觉中而为舞蹈。其诸般文艺形式之需求与产生,次第分明,层次清晰。
图片
《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之语,谓诗以表达心志,歌则借助长吁短叹的形式来强化其语言功能,声乃依照其抑扬顿挫的节奏变化而成文饰,器乐与之合鸣而成旋律。是文学之诗,美声之歌,合律之乐,三者共为一体,可与《诗大序》之语合观。关于诗歌的功能,《诗经・大序》概括道:
图片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图片
斯言说明了西周何以会建立采风、观诗的制度,何以会有高度发达的文学艺术活动,何以会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声成文”,指声调旋律文饰变化,声有文饰乃成音乐。诗歌音乐可以反映国家的兴亡盛衰治乱,明正得失,感天动地,敬事鬼神。先王借助诗教来端正夫妇,成其孝道,厚重人伦,颂美教化,移风易俗,文艺之功大矣哉。对此,《诗大序》还有进一步的解释:
图片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图片
《诗经》六义,风、雅、颂为三种类型之诗及其不同含义功用。风谓十五国风;雅别小大,小雅为士大夫贵族之诗,大雅为王室之诗;风、雅均有其变,各存美、刺;颂则载歌载舞,内容包括故事情节,施于宗庙祠祖祀天、礼敬鬼神等不同场合,各有其明确的象征意义,故曰 “形容”。赋、比、兴为作法,亦后世诗歌作法之纲要,并直接影响到骈赋。
图片
西周、春秋是诗歌乐舞文化鼎盛时期,见诸文献征引的篇什远不限于传世本《诗经》所收之三百篇,几乎涵盖了当时政治、文化、宗教、外交、教育、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仅《左传》一书引诗、赋诗的记载,多达二百余处,其他自不难想见。《论语・季氏》述孔子告诫其子孔鲤 “不学诗,无以言”,即是明证。孔子教学,《诗经》为必修课业,“郑、卫声淫”“郑声淫”,《论语・为政》载孔子语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是全面的肯定,正如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所言 “古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之义。
图片
对《诗经》的社会功能,孔子也有具体的说明。《论语・阳货》云:“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兴,即触景生情,感物兴怀,发而为诗;观,谓观诗可以知风人之旨,或美或刺,或诗内或言外,或本义或转义;群,谓交际友朋,志同道合;怨,谓赋诗以达所想所感、所慕所怨,进可针砭时弊,匡谬正误,退则抒情明志。
图片
孔子之后,儒家学《诗》成为传统,《墨子・公孟》称儒者日常生活 “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者殆此。又,《诗经》三百篇,各有其与咏歌文辞内容相合的器乐和舞蹈形式,后世诗人作诗,兴至每能以歌舞相伴,即其遗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宋玉诗作,体制本于巫歌,美刺功用则近乎风雅,后世每每以 “风骚” 并举。
图片
书法被纳入大文艺观的整体审视之中,始于唐代书法理论渐趋成熟之后,迫切需要为其寻觅文化依托,以使技艺提升至道的层面。《孙过庭书谱》有言:
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然后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
图片
明确提出书法以书体形态质地为基础,以技法变化为手段,即可达性抒情,展现哀乐。在其后的鉴赏活动中,更是以王羲之的作品为例,借助作品的文辞内容,来分别概括不同的审美联想和感受。《书谱》又言:
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即《唐颜真卿东方朔画像赞并碑阴》)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即《王羲之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 岂知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
图片
试想,倘若忽略作品的文辞内容,或者说没有作品文辞内容的提示,那么针对具体作品所做出的审美联想与概括,还会存在吗?若单纯、抽象地论述书法作品能够达性抒情,倒也不失为书法理论上的重大进步。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孙过庭的审美体验与后文的 “风骚之意” 紧密相连,沿袭《诗大序》的痕迹甚是明显,可以视作大文艺观进入书法审美和理论构建的开端。
图片
张怀瓘的书论体系庞大,议论亦精妙,秉持大文艺观来论书法,颇具独特之处。其《书议》称:
或四海尺牍,千里相闻,迹乃含情,言惟叙事,批封不觉欣然独笑,虽则不面,其若面焉。
笔墨抒情,文辞叙事,能使二者分离,各得其宜,较《书谱》更进一层。其《文字论》言:
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可谓得简易之道。欲知其妙,初观莫测,久视弥珍,虽书已缄藏,而心追目极,情犹眷眷者,是为妙矣。
图片
此言既可视作对前论的补充说明,并上升到道的层面,也提出了鉴赏标准与审美途径,论说性更强。同时,在授受关系能够相互感知的状态下,泛化其情,不为具体的语境所束缚,更易引发读者的共鸣。再者,其《书断》附《评》言:
其触类生变,万物为象,庶乎《周易》之体也;其一字褒贬,微言劝诫,窃乎《春秋》之意也;其不虚美,不隐恶,近乎马迁之书也。
图片
应当说,《书断》的撰述评论原则,不仅渊源有自,而且与魏晋至唐代的文论、诗论、画论所见颇为一致,代表了大文艺观发展的一种整体趋向。其《评书药石论》批评书法时弊言:
夫风者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故天下之风,一人之化,若不诲示,已谓得其元珠,瓦釜钟鸣,布鼓雷吼。
张氏直接向玄宗皇帝进言,以王者至高无上的权力,成就书法的教化而移风易俗,其《书断・神品》评小王称:“偶其兴会,则触遇造笔,皆发于衷,不从于外”,衷同中,二者皆承袭《诗大序》而来。
(鸣谢丛文俊先生研究!待续)
我们将《孙过庭书谱》、《唐颜真卿东方朔画像赞并碑阴宋拓》、《王羲之黄庭经宋拓心太平本》精确复制,作为极其重要的“法帖3.0”藏本以飨书友!请注意,“法帖3.0”出品是原汁原味、无限接近原件超精复制品,不是网上通行的严重调色的低精度图片印刷形态!
欲购专业级《孙过庭书谱》、《唐颜真卿东方朔画像赞并碑阴宋拓》、《王羲之黄庭经宋拓心太平本》超清复制件的书友,可点击下面商品卡,品鉴与激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涨8配资-配资网上开户-股票配资杠杆-股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